建筑地面设置变形缝的做法
其实地面变形缝和外墙的变形缝一样,是一种以楼面和地平面为位置变动的装置,是为了避免外部的温度变化对建筑本身结构造成的破坏而设置的,尤其是在地形相对比较敏感的部位,需要将整个部位进行切断,切断后设置成为独立的单元,根据地形变化产生的受力,可以设置成为不同规格的变形缝,目前我们普遍使用的变形缝范围金属盖板型、称重型、单列嵌平型和抗震性的变形缝,来实现建筑本身对于变形缝的需要。
对于建筑本身的变形缝要经过合理的设计之后,达到建筑本身的要求才行,这样在温度变化产生的热胀冷缩对建筑造成的影响会降到最低,提升建筑应用的使用寿命。目前使用的建筑变形缝的面板可选用铝合金、不锈钢、黄铜等,提升变形缝本身应用的性能,获得建筑单位对产品的认可。
外墙上的伸缩缝,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,要求用有弹性的、憎水的、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。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、浸沥青木丝板、氯丁橡胶、泡沫塑料等。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、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。 内墙伸缩缝的处理,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,可选用木条、木板、塑料板、金属板等盖缝。楼层地面伸缩缝,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,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,以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。屋顶的伸缩缝,则用镀锌铁皮、铝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,着重作好防水。地下建筑、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,出于防水要求,常在防水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、橡胶片、镀锌铁皮、紫铜片,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带(如橡胶、塑料、金属等),并用沥青砂浆、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。 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中,由于混凝土在浇灌后的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收缩变形,以后才趋于稳定,可利用这一特性,将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向分成几段,中间留缝,待第一期工程施工1~2个月后,再浇灌合缝。这种只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缝,称为后浇缝,或称收缩带。后浇缝的宽度一般为50~100厘米,缝的间距约为20~25米,并尽量和施工时的接缝结合设置;缝的填充材料,可用掺铝粉的混凝土。 在建筑物中设置伸缩缝及其最大间距问题,目前认识不尽一致,各国的规定和作法也不相同。如联邦德国、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,采取严格的伸缩缝间距,以防止建筑物产生裂缝。日本、美国等是在计算中考虑温度应力,一般不设伸缩缝。英国、法国等则处理比较灵活。